在桐城,一场以文化传承为纽带、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正持续升温。自2021年3月启动以来,“六尺巷故事”志愿讲解项目通过“讲解+服务+调解”联动模式,累计开展志愿讲解280场次,调解矛盾纠纷30起,参与景区秩序维护320余次,总服务时长超8600小时,惠及群众及游客逾2万人次,已然成为当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亮眼名片。 讲解赋能 桐城文脉“活”起来 “各位远道而来的朋友,欢迎来到桐城六尺巷……”一头银发的戴玲身着红马甲,佩戴讲解设备,娓娓道来,为游客开启六尺巷的文化之旅。这支由社区干部、普通群众、少先队员、退休职工、老党员等120余人组成的志愿讲解服务队,其中最小的12岁,最大的70余岁,他们是六尺巷景区的亮丽风景线。
“每天来六尺巷的游客这么多,讲解员供不应求。作为桐城人,我想把家乡文化讲给更多人听。”戴玲的精彩讲解让游客们倍感亲切。有游客感慨:“志愿讲解员的专业素养让人印象深刻,虽为外地游客,却有宾至如归的温暖。” “六尺巷故事”志愿讲解项目以传播桐城文化为根基、“六尺巷故事”为核心、志愿服务为桥梁,深度阐释“谦和礼让”精神。志愿者们经系统培训后,将地方传统戏曲等融入讲解,自编自导《小城故事六尺巷》《一纸书来只为墙》《新风拂面树文明》等节目,让游客在“听故事、看表演、品文化”中沉浸式感受礼让文化内涵。2024年10月后,景区游客逐渐增多,项目联动多个志愿服务梯队,日均提供5场讲解服务,有效化解讲解员紧缺难题。 服务延伸 街巷穿梭“暖”人心 8月21日上午,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区党总支副书记金丽利与同事身着红马甲,沿着景区周边商铺逐一巡查。“社区12名工作人员身兼数职,既是讲解员也是巡检员,每天两万步是标配。”金丽利擦了擦额头的汗笑道。该社区500余家店铺都留下了“红马甲”的服务足迹,从诚信经营到环境卫生,巡查中发现的问题都会记录在册并督促整改。巡查途中,不时有游客上前问路,金丽利总能精准指引路线。
坚持需求导向,志愿服务走出方寸小巷,服务范围拓展到景区周边各行业各领域,以“保姆式”服务助力全域文旅创新升级。面对景区游客数量激增、服务需求提升的现状,项目团队除了加强讲解员队伍建设外,增设20余人的机动服务组,在节假日开展交通疏导、秩序维护、线路指引等服务;成立“外地游客 招手即停”爱心志愿车队,为外地游客提供免费接送服务;加入“文都义警”队伍,配合民警开展治安巡逻,让游客玩得安心舒心,用细致服务为文都文旅添彩。 调解融情 礼让新风“化”矛盾 “这棵树陪了我们三代人,砍了真舍不得。”今年,双井巷光家院内的老树因影响邻里采光出行引发“小纠纷”,“六尺巷故事”志愿讲解员李菊英负责调解。在光家同意处理却找不到工人的情况下,李菊英协助光家找到专业伐树团队。然而,伐树过程中工人发现:公墙夹缝中竟藏着一棵小树,若放任生长,墙体倾斜风险加剧。“小光,这棵小树得处理,但砍树费用不能全由您承担。”李菊英掏出笔记本,边算边说,“公墙是两家共有,咱们各出一点如何?”在她调解下,光家主动承担900元砍树费,邻居汪家出资200元,并共同修缮倾斜公墙。
六尺巷社区作为老城区,常住居民2200多户、7000余人,类似小纠纷屡见不鲜。志愿讲解员化身调解员,运用“六尺巷工作法”参与矛盾调解,让“谦和礼让”文化真正转化为居民互谅互让、和气相处的共识共行。依托“六尺巷・德邻社”阵地开设的“六尺巷小课堂”,年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讲等主题活动12次,让游客在交流中体验民俗、感知礼让之风。 传承接力 师带徒传“续”火种 当记者见到该项目负责人张耘时,他正站在六尺巷・德邻社的讲台上,为20余名居民开展志愿讲解培训,台下学员认真记录着讲解技巧,一场“以老带新”的传承课堂正生动上演。 从最初的“小城故事”志愿服务队到如今的“六尺巷故事”志愿讲解队,队伍从寥寥数人发展到120余人,他们成为传播桐城文化的中坚力量。“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桐城,把家乡故事讲出去。”张耘坦言,打造“六尺巷故事”品牌既是荣誉更是责任。
这份责任催生出亮眼成绩:该项目入选全国志愿服务“四个100”先进典型,曾获安徽省2024年度“最佳志愿服务项目”;张耘斩获“中国好人”“安徽好人”双项殊荣。作为“六尺巷传说”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,他在培训中常说:“桐城人讲桐城故事,既要奉献爱心,更要带着情怀。我们不仅要把六尺巷的礼让故事讲得生动,更要把桐城的文化底蕴说透彻,让这份精神走出安徽、走向全国。” 面对采访时,他眼神坚定:“志愿服务是传播文化的桥梁,我们要让‘谦和礼让’精神通过一次次讲解、一代代传承,成为社会新风尚。”展望未来,这支队伍将继续以“传帮带”机制夯实服务根基,让六尺巷精神在志愿服务中不断延续、远播。 (李晶晶 金洁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