桐城文明网

桐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  桐城市文明办  主办

文明村镇

孔城镇:民俗齐登场 红火“中国年”

来源:桐城新闻网   发布时间:2024-01-31

进入腊月,古镇孔城一下子热闹起来,平时静寂无声的村庄立马笑语喧哗起来。

做年豆腐,打米面,打冻米糖,杀年猪……腊月里,乡村年俗一个个隆重登场。豆腐坊、米面坊也一下子热闹起来,与乡愁、年味有关的产业一下子红火起来。

图为孔城镇群众在豆腐作坊里做年豆腐。

在孔城镇王店村一家豆腐作坊里,柴火烧得正旺,豆浆沸腾,屋子里热气氤氲。作坊主胡信将煮熟的豆浆盛进缸里,开始最关键的一道工序——点膏。胡信趴到缸沿上,慢慢地把石膏浆注入豆浆。定做豆腐的村民围着缸边津津有味地观赏。随着锅铲不停搅动,豆花开始从底部泛起来。胡信仔细观察着豆花状况,不断添加膏浆,确保花头大小合适、均匀。豆腐谐音“都富”,村民们都到胡信的豆腐作坊订购豆腐吃。雪白的豆腐寄托着新年新愿景,胡信介绍,以前每天就清晨做豆腐,有200元收入,现在每天连轴转,每天有500至600元收入。

进入腊月,孔城镇桐梓村查圩组家家户户都制作米面。柴火土灶做出来的米面有着浓浓的米香,是馈赠亲友或招待客人的佳品。在查圩组村民张月香和赵决姚家里,他们老夫妻俩正忙着制作米面。张月香负责将米浆蒸成面皮,赵决姚负责晾晒。赵决姚自豪地介绍自家米面的特色:因为是手工做出来的,与机械加工的米面口感不同,更有劲道,所以特别畅销。赵决姚还介绍,仅仅一个腊月,每家每户的米面收入就有4000至5000元。

乡村最厚重的年味,也是最厚重的乡愁,还是在村民的锣鼓家什里,在乡村千年传承的年俗文化里。

大年三十,孔城镇家家户户必须贴对联、贴门帘。对联也好,门帘也罢,街上可以买到成品,印刷得极其规范、漂亮,可是孔城群众喜欢找人写对联、刻门帘,他们觉得写的刻的有年味,有乡愁味在里面。桐溪村党总支书记张长旺了解村民这一喜好,组织村里的退休教师、老干部为群众写对联。村民们闻着有墨香的春联,感觉特有“年味”。


图为孔城镇新春舞龙灯活动现场。

最让人过瘾的还是古镇的文艺表演活动。从外地回家才几天,孔城镇中心社区、桐梓村的文艺爱好者们就开始联络,策划文艺表演节目。于是,大家一呼百应、各显其能,锣鼓家什敲了起来,龙灯、狮子灯舞了起来,黄梅小戏唱了起来,大鼓书也说唱了起来,甚至连“村晚”也举办了起来。现在的文艺表演节目不仅说唱历史故事,而且也与时俱进说唱起孔城镇的新人新事,文明乡风成为当今最时尚的乡愁。

如今,孔城镇村民们都有了智能手机,他们随手拍、随手上传网络平台,还会开直播,腊月里乡村的文化活动被他们传播,乡愁在村庄与城市间持续发酵,年味与乡味愈加浓郁,中国年的新民俗也愈加浓郁。(吴春富)

责任编辑:吴燕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