桐城文明网

桐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  桐城市文明办  主办

桐城文化

【原创评论】请别再说为了孩子

来源:桐城市文明办   发布时间:2020-07-31
  不管70后80后90后,甚至是00后,小时候没挨打的请举手?没挨过打的估计是极少数。通过“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”课题研究调查报告中,很容易发现95.57%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是“表扬鼓励、耐心说理”,这些家长虽然懂得教育子女的方法,但仍然却有55.75%的家长认为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有效方法是“打一顿、全家人不理他、罚站、关在家里不许出去、增加作业量”等。

  那么打孩子算家暴吗?这应该是大多家庭都关注的问题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法律的不断完善,打孩子正在被认同为家暴。我认为很多家长有小时候被打的记忆,到了成年,自己有了孩子,又把这招用在了孩子身上。

  在我国,普通家庭一直信仰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”、“棍棒底下出孝子”、“不打不成才”的传统家庭教育理念。孩子一直被中国式父母视为私有财产,他们认为孩子既然受之于我,必然要事事听我处置,以至很多家庭出现了打孩子的事件,父母却认为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。殊不知,家暴不仅带给孩子身体上的伤害,还给他们留下难以消弭的精神创伤。

  我们要让广大家长认识到父母是孩子的教育者、引导者、合作者。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,孩子虽小也有尊严。英国剧作家高尔斯华绥有一句名言:“人受到震动有种种不同:有的是在脊椎骨上;有的是在神经上;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;而最强烈的、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尊严上。”当孩子的个体尊严受到了伤害,他们的人生观、价值观也许就因而受到不良污染。而一个长期受到家长虐待的孩子,能指望他们健康成长吗?

  要想实现“天经地义”到“一次都不能有”的转变,固然需要家长们价值排序的更新,也离不开坚实的制度支撑和社会支持。我们需要加强的既是提高孩子对家暴的认识,学会合理合法的保护自己,获取正当途径的法律支持,也要全社会要塑造对家暴“零容忍”的态度,对“打孩子”坚决说不、果断喊停。

  时代在变化,社会在进步,家长的教育观也应该变。无论怎样,家长都需拥有法治观念和公民意识,教育孩子别再沿袭老一套,与孩子需要沟通需要交流应该是真诚而没有距离的,应该是理智没有暴力的。只要语气平和、态度真诚,我相信各位家长就会发现,其实孩子是很乐意交流愿意体贴父母的!(市妇联  蔡雪蕊)

责任编辑:吴燕燕